未注冊的手機號將自動注冊
這款太陽能面板護蓋具備高度整合性,外在基本上無外露的掛載硬件部分 -- 裝起來還是會讓人一眼就看出你家有裝太陽能板,不過至少視覺上已經(jīng)不會太過突兀了。目前 Tesla 仍在擬訂這款更服貼于一般屋頂?shù)奶柲馨宓膬r位,不過據(jù)稱他們的 325W 模塊將會在今年夏天開賣,所以急欲購買的你可能還得要再多等待一下了。
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。不準情緒化,不準偷偷想念,不準回頭看。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。 你要聽話,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里。
這是一篇鴿了好幾個月的測評。
嚴格意義上來說,我不是一個合格的器材黨,因為我對攝影器材的數(shù)據(jù),例如各種參數(shù)、曲線圖等,并不了解而且不感興趣。
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我又是一個器材黨,有點偏執(zhí)的那種。我更在意的是器材整體給人的感受。具體而言包括顏值、操作時的愉悅感、成片的氛圍感以及做工。畫質雖然也在考量范圍內,但并非是最主要的。
都玩膠片了,開心最重要。
到底是什么時候開始入膠片這個大坑的,確實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點。也許是近些年出的新機器看起來都有八九分的相似,也許是修圖的時候快把眼睛給弄瞎了。于是乎,決心換另外一種成像媒介來玩一玩。
那么問題來了,我應該選一臺什么樣的機器呢?
糾結之路
于是乎我開始逛各種論壇。各路大神云集,什么旁軸、單反、PS、半格等名詞撲面而來。在他們的熏陶下,我對器材的了解不能說是突飛猛進吧,也至少是更加懵逼。最終,我決定按照自己的直覺來:買一臺好看的、不湊合的機器。
當時入圍決賽圈的機器包括了:尼康FM2、徠卡M3、康泰時G1以及徠卡M6:
說到M6,買入的最主要原因還是我遇到了一臺合適的(緣,妙不可言)。機器來自一個香港的dealer,成色不錯,油漆沒有起泡。logo還是早期的“萊茲”而非后期的“徠卡”。查了一下紀年表,生產(chǎn)日期應該是在1984年。
興奮的心,顫抖的手,回家趕緊拆開包裝。
第一次開箱的感覺還是非常記憶猶新的,畢竟咱們也是有了一臺自己的膠片相機了!
第一顆鏡頭
給M6配的第一顆鏡頭,是俗稱“美人鏡”的 Summarit 50mm f1.5。來自海鮮市場,本身成色不錯,鍍膜完整并且內部基本沒有進灰。
雖然M6自帶測光,但考慮到畢竟也是十幾年的老機器了,單獨網(wǎng)購了一塊測光表,在需要精準曝光或者光比較大的拍攝場景下,有備無患。
外觀件也是必須的。精挑細選后配了一顆黃頭快門鈕。
在上面的步驟完成后,我的M6也算有個雛形了。
我用著上面這套組合拍了10卷左右。挑了一些相對滿意的照片作為樣片。不過在這套組合的使用中,也發(fā)現(xiàn)了一些問題,這也是我后續(xù)選擇更換兩顆福倫達鏡頭的主要原因。本文中的每張樣片,我都會標明鏡頭、膠卷和掃描,供大家參考不同條件下的不同成像風格。
隨著我的使用,發(fā)現(xiàn)以上這套組合還是有著一些明顯缺點的,最主要的缺點均來自這顆“美人鏡”:
基于以上種種,最終還是決定忍痛與我的美人鏡告別。其實上面的這些缺點在今天的我看來是都可以接受和克服的,可惜當時的我知識太少,只能遺憾錯過。美人鏡注定與我有緣無分。
功能性配件 - 木質手柄
眾所周知,徠卡M機身的觀賞性和顏值一直不錯,但這樣的顏值和觀賞性實際上犧牲了不少握持穩(wěn)定性與手感。如果在外進行較長時間的拍攝,容易出手汗的我遇上滑溜無比的機身,多少是有一點災難的。
不過好在手柄一直是徠卡最常見的第三方配件之一。斟酌再三之后,我也給我的M6配上了一支木質手柄。
在加裝手柄之后,M6整體的握持穩(wěn)定性和舒適程度都增加了不少。上時間拍攝時,信心也更足了。如果你也是M機身的玩家,我會建議考慮配一支手柄以備不時之需。
第二顆鏡頭
在告別美人鏡之后,我失魂落魄了一段時間。因為如果咬牙上徠卡的現(xiàn)代鏡頭,那錢包還沒有準備好;而在自己預算范圍內的都是徠卡老頭樂,畫質確實有些讓人難以接受了。好在經(jīng)過高人指點,福倫達進入了我的考慮范圍內。
福倫達也算是一個命途多舛的品牌,曾經(jīng)的光學巨頭,在幾經(jīng)重組、易手后已是一家日資企業(yè)。但日資入主后的福倫達確實重新煥發(fā)了生機,近些年來研發(fā)生產(chǎn)的M卡口鏡頭不僅在素質上與徠卡鏡頭原廠現(xiàn)代鏡頭不相上下,購買成本甚至只有徠卡的 1/3 甚至 1/4,并且做工方面也能與徠卡原廠鏡頭盤盤道了。
在鎖定福倫達之后,經(jīng)過反復研究,決定購入福倫達 50mm f1.2 Nokton 這顆鏡頭(下文簡稱福倫達50-1.2)。這顆鏡頭的官方售價為1,099歐元。在淘寶上的售價可能會有15%左右的下探。如果是成色較好的二手,則可能會更加便宜。
新鏡頭到手后,毫不猶豫地裝在了M6上。裝上后整體的顏值與美人鏡相比,確實有些遜色(主要是因為f1.2的光圈讓鏡頭的口徑看起來比較夸張)。由于鏡頭本身為銅制,重量也達到了350克上下,因此,我的M6在滿裝備情況下的整體重量達到了驚人的1300克,已經(jīng)和現(xiàn)代無反全畫幅 + 長焦鏡頭的重量相差無幾了。此外,福倫達鏡頭前沿的鋼嘴一直是我相當不喜歡的設計。在此情況下,多配上一個遮光罩在我看來也是必須的。
但除了上面顏值與重量上的小抱怨之外,這顆鏡頭帶給了我的全是驚喜:
別的不多說了,直接上樣片:
這顆福倫達50-1.2陪我走過了不少地方,也拍下了不少令我滿意的照片。在我的評價體系中,這是一顆幾乎完美的50mm定焦鏡頭。它會在我的器材庫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。
第三顆鏡頭
鑒于福倫達50-1.2的優(yōu)異表現(xiàn),讓我對福倫達這個品牌增添了不少好感。于是乎趁熱打鐵,果斷再買一顆35mm的定焦鏡頭。經(jīng)過多番比較之后,福倫達 35mm f1.5 Nokton(以下簡稱福倫達35-1.5)最終不負眾望入圍決賽,并被收入囊中。
福倫達35-1.5有Type I和Type II兩種型號。Type I與Type II在光學素質和操作邏輯上完全一致,唯一區(qū)別在于用料與價格。Type I為鋁合金制,重量在200克上下,官方價格為999歐元;而Type I為銅制,重量大約為300克,價格為1,099歐元。我自己上手盤過兩種材質:Type II的做工更加扎實,并且有銀色漆面版本,于是毫不猶豫選擇了Type II。
作為打著Nokton的頭牌,福倫達35-1.5的畫質自不必說。整體優(yōu)良的做工以及合適的體積、重量也深得我心。由于本人平時是以街拍為主,35mm的焦距也更適合這類題材。這顆鏡頭已經(jīng)成為我M6最常用的掛機頭。
話不多說,海量樣片一并奉上:
使用M6的這段時間也是我的拍照技術得到長足進步的一段時間:M6除了測光外,其他的參數(shù)均由使用者來全權決定。沒有了諸多現(xiàn)代技術的輔助,每一次沖洗出的照片更能夠反映我自己的真實水平。每一次翻看沖洗后的底片,從一開始的“勇敢面對”,到幾個月后的“差強人意”,再到目前的“略有自信”,使用M6給我?guī)淼倪M步是肉眼可見的。
此外,這臺機器和兩支福倫達的鏡頭確實給我?guī)砹瞬簧贅啡?。例如在晴朗陽光下的超焦距攝影法,總是會在不經(jīng)意間帶給我意想不到的畫面;在沒有外出拍照的時間里,M6扎實精致的做工也讓我作為一個“撫摸黨”樂在其中。
本期的測評就到這里。后續(xù)看情況,也會分享一些關于膠片拍攝的入門小技巧(當然,我也是一個非常初級的入門漢),我對自己常用的膠卷的評測,以及我手頭的一些其他設備(譬如祿萊,還在領悟以及積累樣片的過程中)。感謝各位看官老爺?shù)年P注和支持!
喬碧螺寫真藝術中心
480
86
【器材黨】我的膠片設備之路
【城市潛水】臺灣流浪指南 & 膠片浪費計劃
2025年的春節(jié)記錄
【城市潛水】琉球漂流記
這是一篇鴿了好幾個月的測評。
嚴格意義上來說,我不是一個合格的器材黨,因為我對攝影器材的數(shù)據(jù),例如各種參數(shù)、曲線圖等,并不了解而且不感興趣。
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我又是一個器材黨,有點偏執(zhí)的那種。我更在意的是器材整體給人的感受。具體而言包括顏值、操作時的愉悅感、成片的氛圍感以及做工。畫質雖然也在考量范圍內,但并非是最主要的。
到底是什么時候開始入膠片這個大坑的,確實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點。也許是近些年出的新機器看起來都有八九分的相似,也許是修圖的時候快把眼睛給弄瞎了。于是乎,決心換另外一種成像媒介來玩一玩。
那么問題來了,我應該選一臺什么樣的機器呢?
糾結之路
于是乎我開始逛各種論壇。各路大神云集,什么旁軸、單反、PS、半格等名詞撲面而來。在他們的熏陶下,我對器材的了解不能說是突飛猛進吧,也至少是更加懵逼。最終,我決定按照自己的直覺來:買一臺好看的、不湊合的機器。
當時入圍決賽圈的機器包括了:尼康FM2、徠卡M3、康泰時G1以及徠卡M6:
說到M6,買入的最主要原因還是我遇到了一臺合適的(緣,妙不可言)。機器來自一個香港的dealer,成色不錯,油漆沒有起泡。logo還是早期的“萊茲”而非后期的“徠卡”。查了一下紀年表,生產(chǎn)日期應該是在1984年。
興奮的心,顫抖的手,回家趕緊拆開包裝。
第一次開箱的感覺還是非常記憶猶新的,畢竟咱們也是有了一臺自己的膠片相機了!
第一顆鏡頭
給M6配的第一顆鏡頭,是俗稱“美人鏡”的 Summarit 50mm f1.5。來自海鮮市場,本身成色不錯,鍍膜完整并且內部基本沒有進灰。
雖然M6自帶測光,但考慮到畢竟也是十幾年的老機器了,單獨網(wǎng)購了一塊測光表,在需要精準曝光或者光比較大的拍攝場景下,有備無患。
外觀件也是必須的。精挑細選后配了一顆黃頭快門鈕。
在上面的步驟完成后,我的M6也算有個雛形了。
我用著上面這套組合拍了10卷左右。挑了一些相對滿意的照片作為樣片。不過在這套組合的使用中,也發(fā)現(xiàn)了一些問題,這也是我后續(xù)選擇更換兩顆福倫達鏡頭的主要原因。本文中的每張樣片,我都會標明鏡頭、膠卷和掃描,供大家參考不同條件下的不同成像風格。
隨著我的使用,發(fā)現(xiàn)以上這套組合還是有著一些明顯缺點的,最主要的缺點均來自這顆“美人鏡”:
基于以上種種,最終還是決定忍痛與我的美人鏡告別。其實上面的這些缺點在今天的我看來是都可以接受和克服的,可惜當時的我知識太少,只能遺憾錯過。美人鏡注定與我有緣無分。
功能性配件 - 木質手柄
眾所周知,徠卡M機身的觀賞性和顏值一直不錯,但這樣的顏值和觀賞性實際上犧牲了不少握持穩(wěn)定性與手感。如果在外進行較長時間的拍攝,容易出手汗的我遇上滑溜無比的機身,多少是有一點災難的。
不過好在手柄一直是徠卡最常見的第三方配件之一。斟酌再三之后,我也給我的M6配上了一支木質手柄。
在加裝手柄之后,M6整體的握持穩(wěn)定性和舒適程度都增加了不少。上時間拍攝時,信心也更足了。如果你也是M機身的玩家,我會建議考慮配一支手柄以備不時之需。
第二顆鏡頭
在告別美人鏡之后,我失魂落魄了一段時間。因為如果咬牙上徠卡的現(xiàn)代鏡頭,那錢包還沒有準備好;而在自己預算范圍內的都是徠卡老頭樂,畫質確實有些讓人難以接受了。好在經(jīng)過高人指點,福倫達進入了我的考慮范圍內。
福倫達也算是一個命途多舛的品牌,曾經(jīng)的光學巨頭,在幾經(jīng)重組、易手后已是一家日資企業(yè)。但日資入主后的福倫達確實重新煥發(fā)了生機,近些年來研發(fā)生產(chǎn)的M卡口鏡頭不僅在素質上與徠卡鏡頭原廠現(xiàn)代鏡頭不相上下,購買成本甚至只有徠卡的 1/3 甚至 1/4,并且做工方面也能與徠卡原廠鏡頭盤盤道了。
在鎖定福倫達之后,經(jīng)過反復研究,決定購入福倫達 50mm f1.2 Nokton 這顆鏡頭(下文簡稱福倫達50-1.2)。這顆鏡頭的官方售價為1,099歐元。在淘寶上的售價可能會有15%左右的下探。如果是成色較好的二手,則可能會更加便宜。
新鏡頭到手后,毫不猶豫地裝在了M6上。裝上后整體的顏值與美人鏡相比,確實有些遜色(主要是因為f1.2的光圈讓鏡頭的口徑看起來比較夸張)。由于鏡頭本身為銅制,重量也達到了350克上下,因此,我的M6在滿裝備情況下的整體重量達到了驚人的1300克,已經(jīng)和現(xiàn)代無反全畫幅 + 長焦鏡頭的重量相差無幾了。此外,福倫達鏡頭前沿的鋼嘴一直是我相當不喜歡的設計。在此情況下,多配上一個遮光罩在我看來也是必須的。
但除了上面顏值與重量上的小抱怨之外,這顆鏡頭帶給了我的全是驚喜:
別的不多說了,直接上樣片:
這顆福倫達50-1.2陪我走過了不少地方,也拍下了不少令我滿意的照片。在我的評價體系中,這是一顆幾乎完美的50mm定焦鏡頭。它會在我的器材庫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。
第三顆鏡頭
鑒于福倫達50-1.2的優(yōu)異表現(xiàn),讓我對福倫達這個品牌增添了不少好感。于是乎趁熱打鐵,果斷再買一顆35mm的定焦鏡頭。經(jīng)過多番比較之后,福倫達 35mm f1.5 Nokton(以下簡稱福倫達35-1.5)最終不負眾望入圍決賽,并被收入囊中。
福倫達35-1.5有Type I和Type II兩種型號。Type I與Type II在光學素質和操作邏輯上完全一致,唯一區(qū)別在于用料與價格。Type I為鋁合金制,重量在200克上下,官方價格為999歐元;而Type I為銅制,重量大約為300克,價格為1,099歐元。我自己上手盤過兩種材質:Type II的做工更加扎實,并且有銀色漆面版本,于是毫不猶豫選擇了Type II。
作為打著Nokton的頭牌,福倫達35-1.5的畫質自不必說。整體優(yōu)良的做工以及合適的體積、重量也深得我心。由于本人平時是以街拍為主,35mm的焦距也更適合這類題材。這顆鏡頭已經(jīng)成為我M6最常用的掛機頭。
話不多說,海量樣片一并奉上:
使用M6的這段時間也是我的拍照技術得到長足進步的一段時間:M6除了測光外,其他的參數(shù)均由使用者來全權決定。沒有了諸多現(xiàn)代技術的輔助,每一次沖洗出的照片更能夠反映我自己的真實水平。每一次翻看沖洗后的底片,從一開始的“勇敢面對”,到幾個月后的“差強人意”,再到目前的“略有自信”,使用M6給我?guī)淼倪M步是肉眼可見的。
此外,這臺機器和兩支福倫達的鏡頭確實給我?guī)砹瞬簧贅啡?。例如在晴朗陽光下的超焦距攝影法,總是會在不經(jīng)意間帶給我意想不到的畫面;在沒有外出拍照的時間里,M6扎實精致的做工也讓我作為一個“撫摸黨”樂在其中。
本期的測評就到這里。后續(xù)看情況,也會分享一些關于膠片拍攝的入門小技巧(當然,我也是一個非常初級的入門漢),我對自己常用的膠卷的評測,以及我手頭的一些其他設備(譬如祿萊,還在領悟以及積累樣片的過程中)。感謝各位看官老爺?shù)年P注和支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