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這兩天,Apple發(fā)布了最新的Macbook Air,作為使用Mac時長兩年半的“老用戶”來說,全新的M4居然只要7999真的很心動,于是在不理智的那個夜晚,我開始不停地翻看新Mac的各種配置,嘗試說服自己換一臺新Mac,直到我看到了廚子的刀法,瞬間失去了購買新Mac的沖動和欲望。
為了支持Apple AI,Mac全系升級到了16G的RAM,但是!它給的存儲居然還是256G!在如今手機存儲內存動輒512G,甚至1TB的年代,作為一臺Mac,它的起售內存居然還是256G,如果想要512G的內存,則需要再往上加1500元人民幣,不禁讓人唏噓,嘆一句:廚子好刀法!

話題扯得遠一點,但其實我想表達的是,作為Mac用戶,存儲空間不足的痛真的不是什么個例,哪怕是香的一批的M4的Mac mini,都得給它配上一個帶SSD的擴展塢底座,而我即便是512G的版本,也時不時得為了存儲而犯愁。對此,我自己捉摸了兩套方案可供大家參考。
那第一套方案呢,成本其實還是比較高的,我買了一臺綠聯(lián)的DX4600 NAS,對于有多設備、多平臺且有一條不錯的網(wǎng)絡帶寬>300M的用戶,這套方案還是不錯的,反之就不推薦了。更何況,出門在外,網(wǎng)絡有好有壞,外網(wǎng)一差,NAS就顯得十分雞肋,尤其是有的時候會去大西北地區(qū)拍拍照~ 想回傳點數(shù)據(jù),傳到NAS里真的得急死。


第二套方案呢,就是我比較推薦的方案了,只需要一個支持雷電4的盒子+一根高性能的SSD就可以實現(xiàn)大容量、多平臺、低成本、高性能、隨身攜帶的擴容方案,這里我選擇使用的是WD Blue SN5000 SSD。

盡管包裝外觀十分簡潔,一眼就能看出是WD Blue系列的風格,但是依然從外盒包裝中可以提取出不少關于這個產品的硬件信息。

- NVMe接口支持PCle4.0的接口,2TB的存儲容量。
- 最高讀取速度5150MB/s
- 長度規(guī)格為2280
- 右下角標注的筆記本和臺式機意味著有不錯的兼容性

正面只有1顆NAND的存儲芯片,1顆來自閃迪的主控芯片以及一些電路,工作電壓電流為3.3V/2.5A,也就是8.25W的工作功率,較低的功耗也意味著在發(fā)熱控制上會好。

單面芯片的設計,可以降低發(fā)熱量,并且在一些狹小的空間里安裝不會太麻煩,例如筆記本或者將SSD塞入NAS中,作為緩存盤或者獨立的SSD盤這種,單面設計的優(yōu)勢就很明顯。


主控芯片采用的是閃迪,編號為20-82-10081-A1S,這枚芯片已經適用于多款SSD,其實用性與表現(xiàn)不言而喻,算是經過了市場的驗證。經過我的一番查詢~ 這枚主控采用的DARMLess方案,四通道設計并且支持HMB技術。

而存儲芯片也是采用了閃迪的Bisc5 3D TLC NAND顆粒,理論可以提供高達900TBW的寫入總量,按照我自己的使用習慣來看,估計使用壽命5-8年不用太擔心,再加上西數(shù)的優(yōu)秀品質,還是有信心將一些重要的攝影素材長久保存在WD Blue SN5000的。

口說無憑,先用WD Blue SN5000搭配上海備思的MC40硬盤盒來模擬一下,對于我而言最常見的使用環(huán)境。海備思MC40采用了ASM2464PD芯片,理論是能夠在 4 秒內完成 10GB 文件的傳輸,我也測試了一下,一開始只導入10G視頻的時候,甚至相機對焦都來不及就導完了,只能再次嘗試導入10個視頻,共計40GB,花了15秒左右,只能用GIF的形式記錄下來了。

海備思MC40硬盤盒的理論讀寫速度可以達到3800MB/s,但實測下來,這個硬盤盒的寫入速度只達到了3321MB/s,遠遠達不到這枚SSD的真實水準.我也研究了一下,大概率是因為M1 Pro的MacbookPro雖然支持雷電4協(xié)議,但是對傳輸速率做了一些限制,所以遠遠達不到這顆SSD配合硬盤盒達到應有的水平,不得不再提一句:廚子好刀法!

考慮到M1 Pro對接口有比較大的影響,因此我決定改換到PC平臺來對這枚SSD做一個性能測試,測試平臺為微星B560M BOMBER,搭載的CPU為i5-11400F,32G DDR4 3200MHz,GTX1070 顯卡,因為配置也不是最新的平臺,但是支持PCI 4.0,可能有一定影響,僅供各位參考。


先來看一下這枚SSD的一些信息,在不做任何散熱條件(甚至主板自帶的散熱硅膠條都沒貼的情況下)溫度控制在43℃,這個表現(xiàn)還真是有點東西。

在比較經典的CrystalDiskMark讀寫測試中,順序讀寫為5212.59MB/s和4898.77MB/s,符合官方標稱的數(shù)據(jù),甚至還要高出一些,但品牌方一定也是做了多輪測試后,才給出了一個敢印在包裝盒上的數(shù)值:5150MB/s。

同時也為了測試SSD的穩(wěn)定性,也使用了HD Tune Pro對其進行了測試,從波動圖中也可以看出,無論是讀取速度還是寫入速度,全程基本沒有太大的波動,也意味著在后續(xù)的使用,掉盤掉速的概率大大減少。在200G大文件測試中,基本保持在4600MB/s這個水平,這個成績表現(xiàn)還是相當可以的。

另外,作為固態(tài)大廠,他們家軟件支持一直是可圈可點的,相較于不少廠商,只負責「賣」而缺少了一些對于用戶體驗的感知而言,品牌方做的是很值得稱贊的。
WD Blue SN5000擁有專屬的配套App — Western Digital Kitfox以及Acronis True Image for Western Digital。它可以分析連接中的硬盤,包括磁盤的型號、容量以及產品健康數(shù)據(jù)。而Acronis True Image 可以幫助日常使用過程中進行數(shù)據(jù)的備份、磁盤克隆以及防止第三方進程竊取個人數(shù)據(jù)。

不過由于WD的官網(wǎng)服務器在美國的緣故,傳輸速率會稍慢一些。

總結一下,在過去一周的使用過程中,盡管在Mac平臺,一些4K視頻的導出、大文件的導入導出幾乎沒什么壓力,但是把WD Blue SN5000用在Mac的雷電4的硬盤盒里,給我的感覺多少是有些大材小用了,放在PC平臺上反而可能能夠更好地發(fā)揮它全部的性能,低發(fā)熱、高性能的表現(xiàn),足以在日常的使用中挑起Mac存儲中心的重擔。
并且這款SSD還提供了五年質保,擁有高性價比的同時也能保證質量,用的也足夠安心,所以如果你有大容量的存儲需求或者近期有計劃升級一下SSD,WD Blue SN5000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
相關眾測體驗
WD Blue SN5000 NVMe SSD:專為內容創(chuàng)作者而生
“時間就是創(chuàng)意”——WD Blue SN5000 固態(tài)硬盤評測
性能穩(wěn)定,經典藍盤,WD Blue SN5000固態(tài)硬盤表現(xiàn)如何
評論列表(已有0條評論)
熱門評論
最新評論